5月19日下午,研究生院韩娟副院长一行来学院走访调研,会议以“锚定‘十五五’新目标,构建植保卓越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主题,深入探讨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持。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黄明学主持,学院领导班子及各研究所负责人参加调研会。
研讨会现场
总结成果明方向,系统布局谋新篇
首先,韩娟阐述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和内容,强调了“十五五”规划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志卿从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及“十五五”初步规划。
郭军强调面对“十五五”新阶段,需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培养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植保高层次人才队伍。
研讨论证明方向,多维建言促改革
研讨环节,围绕“十五五”期间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究生院学位处、招生处、培养处、质量评估与监督处相关负责人分别结合部门职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学位处处长建议进一步优化导师遴选相关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招生处相关负责人建议加强“本研贯通”项目设计与宣传,进一步提高优质生源率;培养处处长强调要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入教学案例库;质量评估与监督处处长则提出构建“学术创新力、技术转化力、国际竞争力”三维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对标世界一流。这些建议为学院完善“十五五”规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彰显了校院两级协同育人的系统化思维。
锚定目标抓落实,协同攻坚启新程
黄明学指出,本次研讨会既是“十四五”成效的总结会,更是“十五五”规划的启动会。学院将从三方面推进规划落地:一是完善分类培养机制,构建“需求牵引-动态调整”机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精准培养适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一方面依托国家级人才计划引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另一方面完善遴选标准,深化分类评聘与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导师队伍育人能力;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学科交叉共享平台、完善科研仪器与数据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模式,重点强化智慧植保、生物安全等新兴方向的资源配置。
韩娟对学院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及研究生创新成果实现的数量和质量跨越式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她强调“十五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蓝图,研究生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植物保护一流学科的支持,共同推进学院“十五五”期间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她希望植物保护学院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编辑:王学慧
审核:马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