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赴清涧红枣病虫害调研队实践任务圆满完成(7)

作者:敖雪、易志远  来源:学生管理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6-08-18  浏览次数:

为了响应党中央对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改善“三农”问题的号召,2016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赴榆林市清涧县红枣病虫害防治调研服务队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围绕着“实践中求真知,千村万户中明责任”的主题,调研队主要开展了参观我校红枣实验站及红枣加工厂、群众红枣经济调查、探访枣业名村名镇等活动。

深入田间地头   了解红枣病害

自古以来,红枣被称为“天然的维生素丸”,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因其具有耐旱耐涝等特性,红枣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重要树种。然而在我国许多红枣重要产区都有病虫害后减产的问题。

基于扩宽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调研队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清涧县红枣实验站进行参观学习。调研队的指导老师,我校林学院的宋晓斌老师为队员们介绍了实验站的基本情况和日常工作。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被实验站门口栽种的一排红枣树所吸引,队员高丽丽同学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长得像磨盘枣、葫芦枣这么奇怪的枣。”这些外形极具趣味性、抗逆性良好的新品种红枣让队员们大长见识。

据宋老师的介绍,实验站的管理措施中,除了适肥适药适水等措施外,通过矮化密植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红枣高产。而近几年来红枣产量最大几个的“杀手”是裂果病、枣疯病、绿盲蝽、枣瘿蚊及冰雹天气等。而近两年来夏季连续降水导致的枣裂果是影响清涧县红枣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随后,来自植保学院的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中学习了红枣主要病虫害的田间识别及相应主要防治措施,队员纷纷表示这样学习专业知识寓教于乐,令人印象深刻。

调研红枣产业   关注“三农”问题

在陕北流传着一句民谣:榆林的水佳县的山,清涧的红枣神木的炭。在盛产红枣的陕北,清涧红枣享有如此盛誉,可见其为佳品。在这个红枣种植历史悠久的红枣之乡,种植范围最广的是生长在黄河滩附近的黄河滩枣。

高杰村镇位于无定河汇入黄河处,在两河的冲积作用下,此地形成非常适宜种植黄河滩枣的三角洲土壤。调研队来到高杰村镇后发现,这里随处可见挂满果实的枣树,从种植面积上来看的确不负盛名。然而走进窑洞与村民交流后,才得知近五年枣乡的红枣种植业并不景气。从村民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在近几年的连续降雨气候和外地其他优良品种的夹击下,当地红枣收购价格已经降至一千斤不足三百元之低,已经几乎无人管理这些不能收回成本的枣园。在走访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村中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独自在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带着娃娃出去上学了。”一位老人说到。赖以生存的红枣树不再成为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随之愈加严重。好在村民们纷纷表示国家良好的的扶贫政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也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

在见证了红枣种植业的现状后,8月13日,调研队进入巨鹰枣业调研枣乡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巨鹰枣业的李经理告诉队员们,由于新疆和田枣口感较好,故现在大多红枣加工厂喜欢收购新疆枣,清涧红枣近两年卖不出去成了饲料,种植业很难找到出路,而第二产业在换用其他枣后仍能平稳发展。

探寻伟人足迹   培养爱国情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作,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诞生地在大山深处的枣乡。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所以在途中意外发现的“北国风光”令队员们十分惊喜,大家不禁遥想当年毛主席站在这高坡之上指点江山的情景。虽然银装素裹的景色不再,但是挥斥方遒的豪情却丝毫未减。

我们身临其境,重温抗战岁月。这警醒了我们要铭记历史,继承并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为我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时,这次的拜访,使我们有机会结合党课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从实践中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深入贯彻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调查枣农生产实际情况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