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红色七月行”赴延安调研(1)

作者:刘鸿彬 李宁宁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13  浏览次数:

今年是建党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弘扬革命先烈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个社会实践队伍在暑期奔赴红色圣地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植物保护学院“红色七月行”赴延安调研队就是这其中的一支。他们一行人在为期五天的时间内,先后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等红色景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并在当地村庄寻访老红军,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真实的历史,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好的影响,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延安的红色精神。

斟酌回忆   英雄事迹荡气回肠

全国现在健在的老红军有36人,年龄最小的也有78岁了。在南泥湾当地政府的介绍下,调研队来到老红军直系亲属侯秀珍家里。侯奶奶今年72岁,其父亲曾是在南泥湾进行大生产三五九旅的一个连长。作为军需供应方的南泥湾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生产。1943年3月7日,三五九旅94个开荒能手云集南泥湾。候奶奶说,她听父亲讲,三五九旅中名声最响的开荒能手,就是一名绰号“气死牛”的八路军战士。“气死牛”原名郝树才,是陕北子长人。郝树才每天掘的土地都保持在4亩以上,延安到处传颂着郝树才这个开荒能手。一位叫马长福的农民,不相信郝树才一天能开荒4.23亩,就提出用牛和他比赛开荒。人常说“一犁三镢头”,但不服输的郝树才还是应约前往。他手中的镢头像雨点似的落到地上,不到3个小时,就征服了 1.5亩荒坡,而马长福的牛却卧下了,过了几分钟,牛又一次扑通一声倒地,口吐白沫,竟当场死去。有人禁不住开玩笑说:“那耕牛赛不过郝树才,活活给气死了。郝树才“气死牛”的故事,便神话般地传开了。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稻谷翻金浪,猪牛羊肥壮,鱼鸭满池塘”的陕北江南。的确,现在的南泥湾风光旖旎,一簇簇的水稻在风儿的怂恿下摇摆,展示着即将丰收的愉悦;公路两边的波斯菊向着太阳,散发出怡人的芬芳;满山青翠的绿树告诉大家,水土流失已经与南泥湾绝缘;一排排窑洞灯火,在夜晚似“渔火千点”,成为南泥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侯奶奶给同学们讲红色故事

坚守当下   红色精神永不落伍

“一个优秀的中共党员应该做到四讲四有,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调研队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时,偶遇的正在学习“两学一做”的机关人员说道。当地的解说员也给调研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姑娘自驾来到延安,进革命纪念馆,参观遗迹,听讲解感觉不过瘾,又从头细细品味了一番。参观过后,昔为“追星族”的她很少再聊到明星八卦,不久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年,无数青年千里跋涉来到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洗礼。这种精神穿越时空,点燃青春的火焰,照亮青年的前程。红色传统代代赓读,正是因为红色基因里始终澎湃着青春的力量。走进杨家岭旧址走进历史深处,那些旧居,文物,陈设都在无声地诉说,传递着激荡人心的力量。当天遇到寻访的人很多,有从台湾组队来的学生,有柱着拐杖的老爷爷……他们无不感受到“两学一做”对未来厚重而深远的影响。红色记忆跨越年龄,职业,身份,让每一个生命细胞都能够激情燃烧。

 

展望未来   革命荣光引我前行

“延安的每一个窑洞,每一座山坡,每一处旧居,包括所走过的每一条道路,见到的每一棵树木,闻到的每一缕气息,都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红色精神”这是全体共同的心声。毫无疑问此次延安行的所看、所想、所思将成为同学们心中永恒的指路明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和弘扬这种精神,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同学们在毛主席像前合影

 

编辑:0
终审:0